内容详情
2021年06月04日
浅水湾的那一束红山茶
阅读数:1424
闵凡军
到香港也想卧听那涛声闲话,寻找那一束红山茶。
浅水湾在香港太平山南,呈月牙状,颇像放大的敦煌月牙泉。她三面环山,一面面海,开口处恰对着一个绿岛。是日,风和日丽,纤尘不染,能见度极高。碧海、蓝天、白云、海面自由飞翔的白鸥,构成了一幅明丽的自然山水画。浅水湾波平浪静,水清沙细,历来是港人消夏的胜地。大概是受香港近期动乱的影响,本应是热闹的季节却冷冷清清。两三个男老外用书盖着脸半裸着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路上导游还专门交代,这些人多是印度或巴基斯坦人,不要和这些人搭讪,设套骗人的很多。他们大概看今天人少没生意所以晒太阳休闲。海边有三五个年轻女性赤脚走在沙滩,任冲岸的海水淹没脚踝。按中国的风水理论:背有靠、前有照乃风水宝地,此地自然是最佳风水地,所以众多的别墅豪宅遍布于海湾的坡地,掩映在绿树碧水之中,香港富商李嘉诚、包玉刚及大陆移民去的富豪多居于此,因此这里是香港最高档的住宅区之一。
77年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就香消玉殒在这里。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举行欢迎会,欢迎他们的到来。她那部著名的传记体小说《呼兰河传》就是在香港完成。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不幸病逝在极度混乱的香港,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于是她的丈夫端木选择了濒临大海、风光旖旎的浅水湾作为她的归宿地。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把亲笔题写的“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因处战乱之际,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于是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一抔黄土,一只花瓶,四个大字,这就是萧红死后拥有的所有物质财富。她生前坎坷不幸,死后却又一个人在离家万里的浅水湾寂寞、凄楚了十五年,独留青冢向黄昏,唯有明月海浪伴随着她。
1942年11月22日,萧红死后十个月,诗人戴望舒和作家叶灵凤,步行六个小时来到萧红墓凭吊,戴望舒当场口占了一首诗——《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在这样一个艰难时刻,戴望舒和叶灵凤步行六小时凭吊萧红墓,这是朋友之间多么暖心的一件事啊。比起戴望舒的《雨巷》,其实我更喜欢他的这首诗,从开始接触这首诗就爱不释口,至今已烂熟于胸三十多年。
1948年郭沫若也在浅水湾发表了著名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从青年特质上对萧红给予崇高的赞誉,更是对年轻精神的热切呼唤。
近代著名小说家张爱玲的经典之作《倾城之恋》曾把浅水湾作为谈情说爱的浪漫场所。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就是浅水湾酒店,现已变成了影湾园。《倾城之恋》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中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不愿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顽强的自救精神的女性。这与萧红的经历和性格何其相似!《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萧红病逝于1942年1月,我甚至猜测小说中白流苏的原型是不是萧红。
大学时讲到抗日时期的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是绕不过去的两座山。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是备受鲁迅推崇的描写东北人民在日寇时期的生活的名著,鲁迅亲自给两书作序并推荐出版,从此萧红萧军实际上进入革命作家的行列。萧红病逝于香港,但我开始并不知晓葬在香港何处,离开香港后才突然想起查阅萧红在香港的墓地,竟然发现她就葬在浅水湾,我竟与萧红墓擦肩而过,实在遗憾!但当读到叶灵凤的《寂寞滩头十五年——记迁送萧红骨灰离港始末》才知道萧红的墓已于1957年8月迁到了广州银河公墓。浅水湾这里现在有的是萧红墓遗址,只是你一点也找不到遗址的蛛丝马迹了。
萧红临终写下这样一段绝笔:“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身先死,不甘,不甘!”
是的,31岁的黄金年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挚爱的文学事业,能甘心吗?现在浅水湾的“碧水蓝天”也不属于她了。但是,她若知道浅水湾已悬挂五星红旗,她应该瞑目了。
泰戈尔在《飞鸟集》有这样一首诗:“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提笔写这篇小文的今天恰好立秋,似乎真的看见萧红在另一世界静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