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6月23日

湖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地方特色与历史经验(二)

阅读数:3883  

文/赵本宇

上接6月16日丰县报6版

二、湖西根据地的地方特色

(一)环境艰苦,形势复杂

湖西根据地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濒临战略要地徐州,既是南北通衢之区,又是四塞八抵之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湖西更处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它不仅直接威胁着敌人占据的徐州、济宁、菏泽、商丘等重镇的安全,而且控制着津浦、陇海两条铁路交通命脉的咽喉,同时又是华中、冀鲁豫、山东根据地与大后方延安来往交通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敌我双方反复激烈争夺的地区。

八年抗战期间,湖西抗日军民抗击着苏鲁豫皖边区日伪军14万余人,作战3000余次,其间甚至一度出现了刘少奇所指出的“日、伪、顽、会、匪‘五鬼’闹湖西”的严峻局势。敌人对湖西根据地展开疯狂残忍的“扫荡”“清剿”“清乡”,妄图扑灭遍燃湖西的抗战烽火。为此,湖西党组织在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革命烈士的鲜血流遍了湖西大地。

据不完全统计,湖西地区先后有数十万儿女参军、参战、参加革命工作,数万革命英烈献出了宝贵生命,仅单县的湖西烈士陵园就安葬烈士2600多名。2014年,国家民政部颁布的“中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湖西专署李贞乾和湖西子弟兵为核心的刘老庄连82烈士同时入选。

(二)历程曲折,形式多样

湖西党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带领湖西人民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复杂多样和不断取得胜利的革命道路,自身也经历了从草创到鼎盛到受挫,而后再发展壮大的过程。特别是1939年的湖西“肃托”事件,使湖西党组织一度出现瘫痪状态。

为适应湖西地区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湖西党组织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组织过多种形式的斗争:既有武装斗争,又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既有挽救民族危亡的学生运动,也有在农村建立苏维埃的农民革命;既有隐蔽的地下斗争,也有公开的合法活动;既有在沦陷区激烈而复杂的斗争,也有建设和保卫根据地的工作和战斗;既有分散的游击活动,也有大兵团的集中作战。

(三)辐射范围广泛,培养干部众多

抗战时期,湖西党组织建立了两条秘密交通线,使华中、晋冀鲁豫根据地能够始终保持联系,确保了各根据地与延安之间有一条安全的通道。刘少奇、陈毅、朱瑞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安全地从湖西地区来往通过。当时这条交通线被誉为一把插在敌人心脏的尖刀,在星罗棋布的日伪据点中,趟出了一条通往延安的坦途。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湖西地区工作和战斗过的革命先辈,100多人被授予将军军衔,如上将唐亮,中将梁兴初、王秉璋、张国华、彭明治,少将戴润生、邓克明、胡炳云等;60多人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如云南省委书记兼省长、南大党委书记兼校长、人大党委书记兼副校长郭影秋,铁道部部长陈璞如,驻赞比亚特命全权大使葛步海等。

三、湖西根据地的历史经验

(一)在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湖西党组织学会了把马列主义与湖西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大都是红军主力改编后的八路军或新四军主力开辟出来的。而湖西抗日根据地则不同,它是在八路军主力尚未到达湖西之前,由湖西党组织正确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动员民众力量,继而在日军占领湖西各个县城,国民党军队弃城而逃的情况下,湖西党组织乘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因此可以说,湖西抗日根据地是地方党组织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结出的一颗硕果。

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慕名而来后,以湖西地方抗日武装为兵源,以湖西党组织奠定的群众基础、统战基础为依托,又迅速巩固和扩大了这一战果,创造了在广袤的平原地带开辟出辽阔抗日根据地的神话传奇。全国其他地区的根据地,比如井冈山、大别山、沂蒙山、太行山等大都是依托大山而组建起来的,唯独湖西是个不可多见的特例。

然而,湖西抗日根据地在创建过程中,发生了错误的“肃托”事件,使根据地的大批创始人和革命干部被杀害,严重地挫折了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这不仅在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是空前的,而且是罕见的。这是湖西抗日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一个极大缺点。

(二)在险恶严峻的斗争环境中,湖西党组织从未放松过自身的建设,不断进行组织建设,是湖西党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的保证

湖西各级党组织遭到过敌人多次破坏,每次受到挫折后,都是以最大的努力尽快恢复组织活动。1939年的湖西“肃托”事件,使湖西根据地由“一只猛虎”一度变成“一只大猫”,苏鲁豫区党委也由省级建制降格为地级建制的湖西地委。事件平息后,劫后余生的各级党员干部立马又像一只猛虎那样,满腔热情地迅速投入革命工作,很快便粉碎了日伪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把湖西根据地由单县一隅,恢复拓展到最为鼎盛时期的20余县。

在抓组织建设的同时,湖西党组织也十分注重思想建设,先后多次在党内开展整风运动,努力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作风进行斗争,不断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不良倾向,大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许多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天意民心,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犹如鱼水关系。李贞乾、王文彬是湖西根据地的两位主要创建人与领导人,为了筹备军饷,他们不惜毁家纾难,几乎倾家荡产,但在生活待遇他们从不搞特权,始终不渝地践行官兵一致、军民一家。这和反动统治阶级的结党营私、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形成了鲜明对比。湖西党组织是湖西人民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

(三)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湖西人民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人民的支援成为党和人民军队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抗战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湖西地区参军、参战、参加革命工作的英雄儿女多达数十万,仅抗战期间湖西地方人民抗日武装就发展到2万多人,拥有民兵5万多人、党员约1万人,向八路军、新四军正规部队输送优秀湖西子弟兵3万余人。

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其间500多个日夜,中野和华野两大主力与国民党军队逐鹿湖西,先后发生大小战斗1500多次,平均每天3次以上,其战斗频繁和惨烈程度极其罕见。为支援主力部队作战,湖西区喊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砸锅卖铁也要保证军队供应”的口号,全区上下“要粮出粮、要草出草、要人出人”,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同时,还担负起为前线部队修路架桥、抢运物资弹药、运送伤员等后勤保障工作。

1949年元旦,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并决定组织一批干部随军南下。按照中央指示,湖西地区选派1580名干部战士于3月1日从菏泽誓师出发,整装南下。他们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途径8省,行程8000余里,南下江西工作4个月后,又西进贵州,担负起接管贵州、建设贵州的历史使命。

1949年初,湖西各县已经相继解放,正是休养生息、安享天伦的时候。而当时的贵州不仅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生活环境也异常艰苦,加之匪患猖獗、战事未息,所以当时有人说“宁愿向北走三千,不愿向南移一砖”。但是,党中央一声令下,他们又立马抛家别眷,有的辞别白发爹娘,有的撇下娇妻幼子,还有19对夫妻一起携手南下,有的甚至还带着孩子。

湖西南下西进的干部,有的在剿匪的战斗中牺牲,其中就有原华山县委书记李旭华;更多的人则在万里之外的贵州安家落户,目前她们的子孙大都依然生活在贵州,真可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也正如一部专题片中所唱的那样,“清晨告别母亲的时候,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一生”。(完)

湖西地委在丰县便集小学办公地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