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07月21日
徐州汪氏祠堂的红色记忆
阅读数:296
撰稿:赵本宇 汪家杰
一、铜沛丰地下联络站的创建始末
徐州汪氏祠堂坐落于丰县范楼镇汪洼村,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汪氏家族所共建共享。1937年全面抗战之前,国民党铜山县月照乡乡公所和地方官办小学均设在汪氏祠堂。当时,中共地下党员丁涧桥、汪晓光以学校为掩护,在铜沛丰边界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丁涧桥的同乡好友、月照乡乡长汪传恕一直倾心革命,暗中支持党的秘密工作。1939年4月,汪传恕在丁涧桥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逐步承担起该地区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工作。
1938年6月,湖西地区第一支统一的抗日武装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成立,不久便打通了从单东到沛北、湖西到湖东的交通要道。1938年底,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挺进湖西后,湖西义勇队编入苏鲁豫支队,至1939年5月创建了下辖22个县的湖西抗日根据地,并建立了从鲁南到湖西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线。
1939年8月,中共苏鲁豫区党委在日伪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铜沛丰边区建立铜北抗日办事处,这是湖西地区第二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办公地点设在千里井(今属丰县范楼镇),并设立铜沛丰地下联络站,汪传恕被任命为联络站负责人、汪新庄特支书记兼铜北办事处民众抗日动委会秘书长。因汪传恕公开身份是月照乡乡长,且乡公所设在汪氏祠堂,联络站建立以后,为便于开展党的工作,汪传恕遂将联络站设在汪氏祠堂,用家族祠堂和乡公所两块招牌为地下联络站提供双重掩护。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铜北国民党顽固派头目耿继勋打响湖西地区军事反共第一枪,制造了湖西历史上著名的千里井惨案。此后,铜北抗日武装被迫撤出该地区,党的活动也转入地下,地下联络站便承担起边界地区党的领导工作。地下党组织在此传播真理、发展党员、唤醒民众,开展对敌革命斗争;地下工作者筹备军需物资,搜集敌方情报,护送革命干部,发动群众参军支前,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湖西老区的绚丽风采。
全面抗战期间,铜沛丰地下党组织注重选派智勇双全的优秀共产党员潜伏到日、伪、顽内部,把敌方大量政治和军事情报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党组织和八路军手中,为湖西抗战胜利争取了时间、减少了伤亡;同时积极培植壮大革命力量,把边区一大批优秀儿女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战士,送上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革命道路。
此外,铜沛丰地下党组织还依托汪氏祠堂及周边村庄,积极筹备枪支、弹药、粮食、药品等军需物资,运往湖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地下党员汪允桂智缴土匪枪支弹药,骨干群众张允贵、张云山父子拼死保护军粮,联络员贾洪升巧妙骗过日伪岗哨运送物资,地下组织外围成员汪永文、汪家绍为筹集、运送药品英勇牺牲等诸多历史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徐丰公路是徐州地下党及新四军苏北、苏中根据地往来八路军湖西根据地行政中心单县、丰县的必经之路,地下联络站一直承担着护送革命干部经徐丰公路往返其间的重任。地下工作者把汪氏祠堂作为中转站,积极依靠地下党外围成员、骨干群众、进步乡绅等,与日伪顽会匪“五鬼”斗智斗勇,把徐丰公路打造成一条“红色秘密交通线”。其间,经地下联络站护送或经汪氏祠堂中转的革命同志为数众多,但没有一人牺牲在徐丰公路。
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汪氏祠堂见证了汪传恕、李西武、王玉珍、孟继胜及汪永昌、侯福荣夫妇等革命烈士在隐蔽战线浴血奋战、慷慨赴死的豪迈与悲壮,见证了丁涧桥、汪晓光、陈兴振等革命先辈身履险地、九死一生的战斗场景,也见证了革命烈士李明伦、杨印堂与革命先辈汪家林、汪允桂等潜入敌人内部侦探、传递情报的睿智和忠勇。
抗战胜利前夕,铜沛丰地下联络站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重创,联络站负责人汪传恕被暗杀,其他一大批地下工作者除极少数转战外地外,绝大部分革命同志相继牺牲。不久,党组织选派地下党员在汪氏祠堂创办小学,继续开展革命工作。淮海战役前夕,铜沛丰边区率先解放,汪氏祠堂又成为淮海战役支前基地,数以百计的担架队、运粮队从这里走向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铜沛丰边区曾先后隶属铜山县、华山县;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先后划归铜山县、丰县。因而,后来在挖掘、整理党史资料的时候,三个县都忽略了这个地下联络站,以至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2015年,北京徐州籍学者徐莉、李永夫妇在单县、丰县、沛县等地搜集解放战争时期湖西南下干部历史资料时,方才发现徐州汪氏祠堂曾经是中共铜北办事处铜沛丰地下联络站旧址。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徐州地区汪氏文史爱好者汪家杰、汪允华、汪永华等历时一年,走访铜沛丰边区亲历者与先烈先辈后人,查阅相关文史资料,终于揭开了汪氏祠堂尘封已久的一段红色记忆。
2020年,汪家杰、徐莉等出于对革命先辈先烈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真相的敬畏之心,抢救性挖掘整理出关于汪氏祠堂与地下联络站的专题文稿,相继在丰县、徐州期刊《枌榆社》《徐州史志》发表;2021年纪念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又相继派员实地采访并进行专题宣传报道。这些闪耀着湖西老区历史光芒,并因特殊原因长期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告慰先烈先辈,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