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1月21日

诗意散文与诗人情怀

—贺李昆华先生《陇头流水》出版发行

阅读数:438  

□张尊军

前年,以文化丰县丛书的名义,我主编的《诗意与阳光》一书,受到徐州广大读者一致好评。书中主要收录了丰县籍著名作家李昆华的系列散文和文化学者王华超的系列随笔等。近日,欣闻李昆华先生散文集《陇头流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并收到其亲笔签名的新书,心中颇为感动。欣喜之余,遂想写点文字。

李昆华先生是从汉皇故里江苏丰县走出的一位诗人、散文家。他在部队服役多年,曾长期从事新闻报道与文艺创作,1988年转业到徐州市文联工作,直至退休。1986年加入陕西省作协。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李昆华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曾创作出大量诗歌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延河》《当代诗歌》《诗刊》《星星》诗刊等全国几十家报刊,90年代,又将主要精力投入散文创作,陆续在《雨花》《散文百家》《文学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数百篇。曾出版诗集《仙人掌花》、《诗意与阳光》(合著)。

《陇头流水》分为纪游篇、流光篇、亲情篇、感物篇和杂思篇五个序章。品读新书,只觉齿颊生香,余味悠长,生出这样几点感受:

一是厚重大气,意境悠远。作者本来是位军旅诗人,从军西北的军旅生活,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心胸。故从其早年的散文篇什,尤其那辑“纪游篇”中,我们可一览他笔下挥洒的祖国西部的雪山、大漠、雄关、险塞的奇瑰风光。这些饱蘸作者感情的记游,不少虽属后来的追忆——彼时还没有旅游的概念,更不能提倡所谓“游山玩水”的游记,但因是作者的生命体验,加之其深湛的文史修养,诗人气质,经过长期的沉淀、发酵、思考,反而更能开垦、再现出一个个大气雄浑、悠远壮阔之景象与意境,令读者感奋与向往。即使近些年对一些名山胜水、古镇古建等处的寻访游览,作者亦能予以人文的观察,诗性的观照,哲思的感悟,精心结构出一篇篇充满感性、诗意而韵味隽永的美文。

二是流年碎影,沧桑百味。人是不能、也是无法忘记过去的。创作从本质上讲,都是回忆,回忆过往的经历及体悟到的思想与感情。于是我们从那辑“流光篇”中,也似跟着作者穿越时光,回望见幅幅时代风景,品嚼到种种况味。无论是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一个场景,俱在温情的忆念中,略带一种甜蜜的伤感,淡淡的忧愁。抚摩这些流光碎片,常会让人禁不住在心底荡起一阵沧桑,体会到百味人生的涵义,并于抚昔怀旧中,更加珍惜今天,热爱当下的生活。

三是发乎至情,深挚感人。古人云: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是我们的至亲,父爱母爱是文学创作永恒主题。选集中的“亲情篇”,满怀深挚之情,对抚养自己的双亲尤其是母亲,作了许多生动的描绘与回顾,其中的《最后的棉袄》、《能不泪满襟》等,运用具体的物象与细节,更揉进母子间的至情,读来令人掩卷欲泪。其他一些描写亲长、亲友的篇什,也都于人生的不无遗憾中充满悼惜之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信然!四是物我合一,赤子之心。万物有情,天人合一,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古老命题与奥义,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家园的思想资源与大力弘扬的科学认知。在“感物篇”以及“杂思篇”的许多篇章中,作者以盈满童心与爱心的笔触,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物我合一,自然和合的天籁之歌。那一花一草、一虫一兽、一树一叶,都被描写的那么有感情有灵性,而又深蕴哲理。尤其是作者在描述中,既有回忆,更有反思,还有对有违环保的某些丑恶、愚昧现象与行为的鞭挞、批判,寄寓着深警的忧患意识,彰显了一种赤子情怀。而选辑中的《活上几世》、《闲人忧旱年》等读书札记,将个人的经历巧妙糅于其中,使纸上得来的道理更显得亲切、服人,也见出作者的匠心。

读李昆华先生的散文,让我领略了情意浓浓的诗意。

正如著名作家赵本夫认为,“昆华兄依然是一位热血诗人!”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