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11日
丰县远古时代地理概况
阅读数:245
文/图 许砚君
(一)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繁衍息息相关,可谓源远流长。从云南元谋人到北京周口店人,从三黄到五帝,从炎帝部落到黄帝部落,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最终中华民族形成了炎黄两个部落的大融合。也正是炎黄二部落的交流与融合,促使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进入了快速大发展的轨道。
丰县历史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华文明史进程中的一个体现点,在历史衍变的各个时期,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贡献可圈可点,是中华文明不断前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丰县年鉴》统计数字,截止2020年,丰县人口已经超过120万,面积1449.7平方公里,以汉族为主,另有回、蒙古、藏、苗等二十多个民族同胞同在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拥有百万人口,在全国范围来讲算是大县。丰县的今天与长期的历史积淀不无关系。
在丰县古县志中记载了一句古老的谚谣:“先后徐州后有轩,唯有丰县不记年”,民谣里的“徐州”是一个地域概念,从最初的鲁南地区渐渐演化成包括今天安徽泗县在内的鲁南、淮北之间的广袤区域。先秦古籍《尚书·禹贡》将这片区域列为华夏九州之一。历史上,丰县地区先后从属于徐州、兖州、雍州三个古州,也说明丰县自古位于徐州、兖州、雍州三州交界的地方,地理非常特殊。至今天,丰县仍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处,是上述特殊地理位置的延续。
民谣中的“轩”,指轩辕黄帝,同时也是指黄帝部落的历史时期。黄帝时代晚于炎帝时代,正如《易传·系辞》所载:“包莪氏没,神农氏作。”,又“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中华文明经历了伏羲氏、炎帝、黄帝、尧舜禹时代,一脉相承。
民谣说丰县的历史“不记年”,相对于徐州历史与黄帝时代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丰县历史的悠久。
(二)
远古时期的丰县地理情况,历代县志均未有记载,我们只能依靠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有关丰县的地质勘探报告以及相关研究论文进行综述。
余宝柱主编《煤矿地质与测量》一书中记载:“徐州地区构造发展史大致与华北各地相当。由太古界的泰山片麻岩或混合岩组成褶皱基底。盖层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古生代的寒武系,下、中奥陶统,中、上石炭统,二叠系;中生代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新生代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组成。
自震旦纪以来,本区地壳运动方式大致归为二类:一是大面积升降运动,二是强烈褶皱、冲断和岩浆活动。前者自震旦纪至晚二叠世,经历6次海陆沧桑之变迁,在地层中留下了三个局部假整合和两个全区性假整合的痕迹。自中生代开始,本区地壳运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由大面积升降运动变为强烈褶皱、冲断和岩浆侵入或喷发活动。自二叠纪末至第三纪,本区最少发生三次强烈地壳运动;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据初步研究,印支期至燕山早期本区以强烈褶墩运动为主,燕山中晚期及喜山期本区以断裂、块段升降运动和强烈岩浆侵入或喷发活动为主。大家普遍认为,本区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奠定了现在的区域构造格架和区域地貌形态。”
研究表明,正是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的地壳运动,而在徐州西北部形成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区域性正断层,中国地质学界称这个正断层为丰沛断裂带。
刘传喜主编《华北板块南部豫西滑动构造研究》一书则认为:“根据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演化,印支运动在豫西可分为早、晚两期。印支早期为碰撞一滑动期,晚期为褶断期。印支早期,华南、华北板块碰撞作用在华北板块南部首先形成了盘古寺一丰沛断裂,同时太行山开始隆起。”文中“印支早期”,即谓从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发生的地壳运动。
关于丰县中生代的植被,七十年代,地质工作者在丰县西北部进行了勘探工作,地质工作者从78—4号钻井的岩心中(426米至1273米)抽样,包括一套灰色岩、灰黑色泥、页岩、夹少量炭质页岩及薄煤层。学者童国榜、王从风共同对样品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研究。其所撰《江苏丰县中侏罗世孢粉化石新知》一文中指出:“我们共分析了54块样品,发现了31属、46种,其中有8个新种。”
该文所研究孢粉化石组合特征为: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第一位,约60—78%;蕨类植物孢子次之,为22—40%。其中松柏类的双气囊花粉(包括一部分古老型的双气囊花粉)为33—52%,掌鳞杉科的Classopollis约为18—21%,皱球粉类为2—10%,本内苏铁、苏铁、银杏类2—8%,桫椤孢属为10—15%等。研究文章还指出,样品化石反映的多为早中侏罗纪时代的植物,如古松柏、原始罗汉松、原始松、双束松、单束松、云杉、雪松、本内苏铁属、拟苏铁、银杏等。
2012年7月,在丰县李堂煤矿地下710米煤层与岩层结合部发现了粗大的蕨类树身化石以及树叶化石,地质专家进行了鉴定,认为这是产生于石炭纪的蕨类植物化石。石炭纪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此种蕨类于石炭纪时代已经在丰县生长。由于地壳运动,这些蕨类植物最终形成了煤。
地质勘探确定的丰县可开采煤田有华山、欢口、首羡三处,其他镇也有散布,但主要分布在城北。
综上所述,可知,在丰县自古生代石炭纪历经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早期,漫长的岁月里,气候温暖潮湿,植被丰富,以裸子植物最多,同时蕨类植物遍布全境。在早中侏罗纪时代,丰县境内松柏、苏铁、银杏、云杉已经广泛繁衍生长。
在地质学上所谓的“印支运动”,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国境内陆地基本形成了拼合与统一,同时也早就了一系列的山脉。如昆仑、秦岭、太行等等。丰县由于地质由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扬子板块)斜向碰撞作用的影响,丰县境内有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近乎东西向)的断裂带,向东北一直延伸到沛县境内后不久向东,这就是要地质学所说的丰沛断裂带。由于丰县地处区域性断裂带上,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丰县历史上屡屡发生地震,但大多属于3级以下小震。丰沛断裂带不断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断裂板块不断冲撞挤压,导致断裂处隆起,从而使丰县南部从西南至东北形成了白驹、华山、柒山等几座不高的山峰。由于地壳的隆起,丰县南部地势高于北部,直到今天,丰县海拔仍是南高北地。由于历代对于塌陷处不断的埋压,塌陷表面形成平原,而埋压层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煤、盐等矿产资源。
由丰沛断裂带运动而形成的丰县远古时期的整体地貌,一直保持到先秦时期,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气候却因多种原由,从四季温暖湿润气候变化为寒冷气候,丰县以及周边地表植物则慢慢由枌榆、楮、柘、槐、皂角等具有中原特色的树种所代替。寒冷气候的产生,正是中国历史文明史阶段的肇端,而丰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即将迎迓文明的曙光。
两淮地区地质略图
1-含煤地层;2-断裂
区域内地震震中分布图
纪录的地震大都为3级以下的小震,说明该区内继续保持南弱北强的地震特征。
徐淮地区区域构造图
李堂煤矿出土之蕨类植物化石
明代《一统图》所绘丰县白驹山与华山的位置
清乾隆版《丰县志》所载古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