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9月09日

文字是一盏灯

阅读数:416  

□丰县实验初级中学小学部 李真

“茶点快准备好了,太阳已经西落,这时候,可以在窗口看到李利走过身旁;每晚,吃茶点的时候,你还没落座,李利就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子里便会浮现出一幅油画一样的画面——一盏盏明灯自男孩手中点亮,驱散了阴翳的黑暗。

此时还不到点灯的时候,我却想起一个孩子,他长得很瘦弱,却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新学期的第一课,当我刚刚走进教室里时,就注意到了他——三年级刚一开始,绝大部分年幼的学生都对新的老师怀有一些畏惧,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只有他手脚并用地蹲在座位上,仿佛在表演一种杂技动作。我马上把严厉的目光投向他表示制止,可是他却仍旧嬉皮笑脸,仿佛我只是一团流动的空气,我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个不好对付的“狠角色”。

果不其然,开学后的一个月里我与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智斗勇,可这孩子却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甚至于越战越勇。屡战屡败后,我实在是疲惫不堪,泄气地冲他脑门上一点:“你简直是《淘气包马小跳》里那个淘气包,我是拿你没有办法了!”他却眼睛一亮:“老师,你也看过《淘气包马小跳》?”看着他那表示完全不相信的眼睛,我猜想他一定把我当成了书里的秦老师,板着严肃的面孔,既刻板又无趣。于是,我故意收敛了笑容:“你是不是觉得我像秦老师,实话告诉你,你要是再在课堂上捣蛋,我就要像秦老师对付马小跳那样对付你!”他嘻嘻一笑从我身旁溜走了。

但从这儿以后,他在我的课堂上倒乖巧了起来,在他讲小话时,我只要做出秦老师的经典动作——推推眼镜,严肃地瞪着他,他便马上收敛了笑容,乖乖坐好。从那以后这个孩子跟我的对话却多了起来——“老师,你看那个谁像不像猿猴毛超?”“老师,你觉不觉得那个女生像安琪儿?她眼睛分得那么开!”孩子愿意跟我交流是一件好事,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的讲话也数次被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打断时,我只能无奈地把手放在他的脑壳上:“孩子,这是课堂,要遵守纪律,你把这些话写给老师,好不好?”他毛茸茸的脑袋在我的手心底下瑟缩了一下,没有说话。我估计他是不想写什么给我的,毕竟这位“淘气包”的作文从来没有按时交在我的手上,总是要我再三催促,才愿意“施舍”给我只言片语。

那一天下了课,我突然在桌上发现一张纸条,皱皱巴巴向从作业本上匆匆撕下,爬着歪歪扭扭的字——这种“独特”的字体,我一望便知道主人的身份!上面写着:“老师,我没有故意捣乱。我只是想让你的眼睛看向我。你老是因为我讲话批评我,我真的很委屈。”下面还有一行字,我想他是犹豫了好久才写下的,以至于字的颜色跟前面都不太一样,“老师,其实我觉得你像林老师。”我顿时惶恐了起来,毕竟在书里林老师是马小跳最喜欢的老师,受到这样的评价,实在是让我受宠若惊,只有惶恐二字可以形容。但是一种愧怍感又油然而生,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孩子在课堂上讲话时的所思所想,只是简单粗暴地将其归为捣乱,课堂纪律固然重要,那孩子的想法难道就不重要了吗?这样的我,怎么当得起孩子对我的评价呢。

我从讲台上望着坐在下面的孩子,三尺讲台比地面高出一截,我站在上面固然可以将孩子们的小动作尽收眼底,可这也在无形中拉开了我们的距离。如果没有这本书帮我们拉近距离,孩子什么时候会对我说出真心话呢?如果没有这张纸条,我什么时候能真正明白孩子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望着孩子像明灯一般闪亮澄澈的眼睛,我多么害怕它们会因我的鲁莽而熄灭。

从那以后,我便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或者读书笔记,将自己的所思或所想通过文字表述出来。那些羞于表达或者不敢表达的话,通过文字像一盏盏明灯一样熠熠展现在我的面前,那一个又一个的字符好像他们在我身边叽叽喳喳:谁家新添了个小妹妹,谁昨天因为偷吃辣条嘴里长了个大泡,谁家马上要搬家……又或者是喜欢白雪公主的美貌却不满她的懦弱,憎恨大灰狼的凶恶但小红帽多少有点“不靠谱”……他们在分享这些“秘闻”给我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格外鲜活的性格,他们是如此爱憎分明,如此善于表达,如此希望可以同老师倾诉。在阅读他们的文字时,我不觉得自己是老师,我只是他们的朋友——一个稍微大点儿的朋友。

于是,我也开始留意他们在日记或读书笔记上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且认真地去阅读他们乐于提到的书籍,时常会在课堂“引经据典”,有时用用《格林童话》里的桥段,有时说说《稻草人》里的情节,甚至孩子们热衷的《米小圈上学记》中的话语也会被我拿来调节一下课堂氛围。孩子们一开始会感到惊奇——老师居然也跟他们读一样的书,慢慢地眼睛就亮起来,感到惊喜了!当我谈到孩子们读过的书时,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大笑,因为此刻我不仅仅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更多的是和他们读过同一本的人——我们是平等的,都只是这本书的读者而已。文字本身就是一盏灯,它指引着我们通过把玩那些奥妙的文字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同样它也指引我们通过阅读那些充满童趣的篇章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在我经常与孩子们分享故事后,我与班级中孩子的距离也无形中拉近了,尤其是那个“淘气包”终于在我的课堂上安定了下来,想来是看在我们“朋友”一场的份儿上,给了我几分“薄面”。

后来当我在听“新教育”的讲座时,偶然听到共读共写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密码”时,突然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们作为成人,对于孩子的一些话语和行为常常是会感到浅薄荒诞的,甚至于简单粗暴地将之归结于“不懂事”三个字,但孩子亦有他们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我们每次自以为正确的处理,可能会因为缺少了和孩子的沟通而伤害了他们。如此循环往复,孩子也会逐渐对我们关上那扇曾经敞开过的大门。但是文字是不同的,因为文字的作用不仅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当学生们将那些不肯说出口的话和不愿意在人前表露的看法用笔墨展示时,一个个文字落在纸页上,就像一串串明灯照亮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路,把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悄悄拉近。当我提到一本书里相同的情节时,孩子能立刻反应出这一情节发生的情境时,我们之间就拥有了无形的默契;当我谈到某位学生向我倾诉的苦恼时,我看着他的眼睛,此时无声胜有声。

“李利啊,我愿意跟你一起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李利点亮了许多盏,又点亮一盏在我家门口;你手拿提灯和梯子,别忙着走过,李利啊!请你瞧一眼这个孩子,向他点点头!”我在《点灯的人》中如是读到,对于我们这些已经拥有了阅读和写作经验的成人来说,可能再调转过头去看孩子们这些仅仅着眼于小事也不怎么去用词藻修饰的日记和随笔已经起不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或许对于我们来说,它们不能称之为一盏明灯。可是当我们身为老师切身地去阅读和体会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就将这盏明灯捧在了手里,在日复一日地教学工作中,它也许就点亮了孩子的生活,也许孩子们会为了与他们崇敬的老师搭上话去阅读,也许会为了跟他们的小伙伴有共同语言去写作,也是会为了融入一种氛围而去共读共写,不论目的是什么,只要去阅读去写作就会对孩子有所裨益,因为文字本身就有它的魔力,当孩子捧起那本书时,执起那支笔时实际上你已经将那盏灯挂在了他的窗口。

文字是一盏灯,若有所为,那便是为了驱走黑暗,若有所指,那便是指引着我们“向光亮那方”!孩子们在共读共写中,学习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大人;我们在共读共写中,又重新成为一个孩子。慢慢走,书中自有风景;缓缓行,满天皆是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