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1月18日
发现元代丰县袁氏神道碑铭全文
阅读数:3308
文/图 许砚君
丰县元代袁氏的代表人物即元朝左丞相袁涣及其父袁遵道父子。袁遵道,字叔正,号玉溪,又号东华山樵,赠进士出身,仕至河间府治中,致仕,封翰林直学士;袁涣,字亨伯,号友山,进士及第,官至中书省左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
关于袁涣父子,明隆庆版《丰县志·人物》中这样记载:“袁遵道,气刚直,性颖悟。年十六,能诵五经。初为国学四门馆正字,升伴读,历任中外。及致仕,授翰林直学士、大中大夫。年七十四终。后赠中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汝南郡公,谥文靖。子涣,仕至奉训大夫、吏部侍郎。”而该志“选举”中又这样记载:“袁焕,举进士,累官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师右丞相,赠鲁国公。”
可见,明代隆庆版《丰县志》将袁焕与袁涣混淆,又误将袁涣的谥号“文靖”误为袁遵道之谥号,且误将袁涣所任中书省左丞误为太师右丞相。在元代,右丞相为正位,左丞相为副位。在元代的历史中,仅有一位汉人担任过右丞相,即丰县史氏的先祖史天泽。另外,左丞与左丞相是不同的官职,左丞虽为阁臣,但地位比左丞相要低。元代的中书省右丞相、左丞相以及右丞的职务,基本为蒙古人担任。汉人仕至左丞,已是难得。
清代各版县志皆继承明版县志之错误,且清代方志又误将袁遵道字“叔正”误为“淑正”。更为遗憾的是,各版旧志均收录了袁遵道为其先世所立世德碑铭全文,而记录袁遵道生平事迹的神道碑铭却缺载。
十余年来,笔者孜孜于《古丰金石录》书稿的编纂,因为尝尝无私分享给热爱丰县历史文化的师友,所以也常得到师友们无私的帮助。在一次徐州文史学者群——徐州雅集部分成员的聚会时,一位友人告知笔者,江苏师大图书馆收藏有一件关于元代丰县袁氏的文献。详问,乃知为元代翰林学士袁遵道神道碑铭抄本,抄本界定为明末清初,原为铜山袁氏后裔珍藏,后捐献给学校。闻后通过渠道数次寻访,终于获睹。天道酬勤,在获得抄本以后,又在丰县梁寨袁氏后裔家中获得民国石印本神道碑铭全文,故得以参校。
该神道碑铭全文三千余字,为元代著名文学家欧阳玄撰文,而碑文书丹者乌古孙良桢,与篆额者姚庸皆仕之左丞。袁遵道曾经为其先世立碑,碑铭由文学大家姚燧撰文,并请书画大家赵孟頫书丹、篆书大家郭贯篆额。当时,就被学者誉为“三绝碑”,后淤地下。“明万历年间,知县常思温舁碑出土,字书如新,其拓本,海内争宝焉”。此后又迭遭水患,复被淤没。清末民初,又有人“掘地近丈,南北长及三里,宽亦里余,终未寻获”。其实这通神道碑铭若存世,亦当称为“三绝碑”。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欧阳玄全集》,号称参阅史籍三百余种,被认为是目前收集整理欧阳玄作品最为完善的一个版本,而该书却并未收录此文。李修生先生作主编《全元文》亦漏载此文。因此,这篇神道碑铭是极其难得的文献,不仅填补了研究丰县元代历史的文献空白,而且还可以作为校勘旧志错误的参考资料。
碑铭为袁氏后人所抄录,文中称袁遵道字叔正,又明正统《彭城志》亦记载为叔正,从而可以更正清版《丰县志》所载字“淑正”之错误。袁涣为其父立碑年代为至正十七年秋,其父卒年为至正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即该碑树立于袁遵道卒后之四年。碑铭并未有袁遵道的谥号,且“文靖”之谥号,往往赠给一品大员或者影响巨大的名儒,元代丰县袁氏,仅袁涣官至从一品,因此可以断定,“文靖”当为袁涣之谥号,旧志误冠为袁遵道之谥。
为寻访袁遵道家族后裔,笔者走访丰县首羡镇袁庄、丰县梁寨以及铜山、萧县、沛县等地袁氏后裔家中所藏古谱,以目前所见,可以考证出首羡镇袁庄袁氏为袁遵道兄弟后裔,而梁寨、铜山、萧县以及沛县的一支皆为袁遵道后裔。
该文涉及历史人物颇多,为节省篇幅,仅简单介绍如下:
欧阳玄,字原功,号圭斋,又号霜华山人。祖籍江西庐陵,后迁居湖南浏阳。延祐二年(1315)中探花,历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又特授湖广行中书省右丞,元代大儒之一。
乌古孙良桢,字桢卿,号约斋,女真人,其父自临潢迁居大名,遂占籍大名。仕至中书左丞。
姚庸,号西岩,山西人稷山人,历官翰林学士、中书左丞、集贤殿大学士、商议中书平章政事。
危素,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人,以礼部尚书升参知政事。
王旭,字景初,山东郓城人,至元二十七年(1290)讲学砀山县。
刘敏中,字端甫,山东章丘人,官至翰林承旨。卒赠光禄大夫,谥文简。
王公毅,籍贯待考,官至中书平章政事。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官至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
姚燧,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元朝名儒之一。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浙江吴兴人,号松雪道人,元朝书画大家。
郭贯,字安道,河北清苑人,官至集贤大学士、中书左丞相。
谢让,字仲和,河南省颍昌人。官至河南行省参知政事。
靳荣,字,山西曲沃县人,官至奎章阁承制学士。
脱脱,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蔑儿乞人,官至右丞相,曾率军镇压徐州“芝麻李”起义军。
黑的儿,蒙古人,元朝大臣。
帖木迭儿,蒙古人,官至右丞相。其怙势贪虐,残害忠臣,死后毁所立碑,追夺官爵及封爵制书,籍没其家。
附笔者所校勘之神道碑铭原文:
大元赐敕故翰林直学士大中大夫致仕赠中奉大夫中书参政知事护军追封汝南郡公袁氏之神道碑铭有叙
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臣欧阳玄奉敕撰文
荣禄大夫中书左丞兼大司农同知经筵臣乌古孙良桢奉敕书丹
光禄大夫集贤殿大学士商议中书平章政事臣姚庸篆额
至正十有七年秋七月,中书省臣以御史台言请赐治书侍御袁涣之父、故翰林直学士致仕袁遵道神道之碑,命翰林学士承旨臣玄为文、中书左丞臣良桢书丹、前议平章臣庸篆额。启皇太子,入奏,被旨曰俞。于是,中书传谕臣玄等如诏,既而涣奉司农少卿臣素所撰行状赐臣,谨据事实叙而铭之。
惟汝南郡公讳遵道,字叔正,姓袁氏,其先自海州之赣榆迁沂州之费,曾祖清徙奉符,二三世攻岐黄家术,心正而业精,居多活人,致有隐德遗其后昆。祖钧以孙贵,推恩,皇赠中议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汝南郡公。父珪,皇赠大中大夫济宁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汝南郡公。公母宋氏,累赠汝南郡夫人。
公幼资性聪敏,父命习儒业,年十六,师郓名士王旭。久之,辞去,观光京师。大德初,以荐补四门馆生,章丘刘文简公大司成遇如子姓,亲以文法授之。六年,升国子伴读。谒,告归省亲。王先生教授清沧宫,质所作歌诗,先生惊喜,命子麟孙从受业。七年,公学滦京。八年,整,再往保定。尚野为博士,建分学两庑,远祭器,公贵,左右之。十年,以上名贡春官籍,补六部令史。至大二年秋,官选编集,格例。三年,发吏部,公力辞,曰:“法当考试,今不试,补,不可使倖门自我启之。”辩章上,王公毅时为尚书,遣人勉之,始就职。皇庆元年,选补徵政院椽吏。延佑元年,辞中书省椽。六年,授翰林国史院都事,改文林郎、秘书著作郎,丁外艰,服阕,授奉直大夫典端院都事,复丁内艰,至顺元年授奉议大夫福州路福清州知州。至元元年,改奉政大夫大同路朔州知州。五年,升朝散大夫河间路总管府治中,八年,以年及,请致仕,授翰林直学士大中大夫。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薨于私第,年七十有四。九月庚寅,祔东华山先茔。公薨之六年,涣为中台治书侍御,追秩二品,赠公中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汝南郡公。
惟公刚直明爽,不为城府,自筮仕以来,虽未尝辞却征辟,亦未尝舍儒者之所凭籍以从吏习之所好尚,故当官行能不惑焉,为主而勇而有为焉。其椽吏部,掌吏案京朝内外文武百司,设置椽属法,经天官是正。始受廪,稍司是寄者,府怨囮讟,往往以是。公予微据理,不昧所从。一日,湖广省咨宣使姚增请以便养父乞迁河南同列,骏一地方。公曰:“父子天性,可以地理限之乎!”奋笔署准。又有谋书院山长与屯恒,河南省以茂异辟为椽,同列疑其朝猎,公曰:“前代有自布衣为卿相者,何为猎?”等准如前。会腊月浴日,朋友邀同谒承旨姚文公。既见,姚握手甚欢,谓:“吾儿增赖君,得遂便养。”公惘然,姚语以故,始知增即姚之子。诘朝,增具羊酒来谢,力辞之。易以王右军真迹,又辞。他日,表东华山先茔,实有先发之言,公有文成,又属承旨吴兴赵孟頫书丹,集贤郭公清苑篆额,时人号碑为三绝。
其椽中书,掌礼案。科举之行,挠之者众,公左右赞成,施力为先。是岁京师槐花盛开,公尝作赋以明选兆。至是后,辩章事李公奏集士名于嘉禧殿,李公以陈公所赋,仁宗大悦,告曰:“朕意适同天意,岂不休哉?其赐进士出身!”公尝以事忤时相,格不行。御史台请褒封孟子之母,公以白,丞相帖木迭儿怒曰:“孟母既封,孟父何如?天下有无父而生者乎?彼生何代,乃求我朝封爵?”立召左司谯责,曰:“汝曹注鬼选耶?”丞相听察辩给,好威武僚属,左司股栗,不知所对。公屹然不动,徐白曰:“台呈当送部议,可否请署送部?”既而词臣议封孟母邾国宣猷夫人,孟父亦封邾国公。左司丞相奉旨,欲置毋论,公诣都堂白署如前。丞相又怒之曰:“此淡事,当何如施行!”国人方言谓事不切为淡。对曰:“当送事房。”丞相又慢骂曰:“汝自往奏。”明年,更掌奏事。车驾幸滦京、大都,居守省臣类粹事佰件合遣使上闻者约佰年而阙其三。公取孟母封赠以进曰:“有关风化,似缓而急。”执政咸哂之,独左丞相哈散曰:“孟母远代人,非有贿赂,儒者不忘先师,美意也。”驾还次南坡,所奏多不允,至孟母,上问曰:“前代曾无封赠乎?”丞相对曰:“此淡事,非臣所知。”上语以孟母三迁教子,训谕甚至。命翰林学士行诰词,仍赐玺书护其林庙。
皇庆二年,上命从祀,有宋大儒周、程、张、邵、司马、张、朱、吕等九人于朝廷。公上议与执政云:“本朝道学一脉,乃自许衡发之,至今学术正、人心齐,不为邪论曲学所胜衡之,宜从祀。”执政上其议,制诏从之。御史大夫伯忽奏:“蛇窟蛇知,贼窟贼知,经判盗马贼沙等六人乞命翰林院给玺书,专委捕盗。”制可。翰林以事干刑名,上中书议。公适承其事,争曰:“捕盗,各有攸司,盗执玺书,劫掠良民,何以御之?御史台掌天下官员贓滥,若照刑选,王法不叙,六员为廉访使可乎?”执政是其议,事遂寝。河东运使上盐池霖雨弥月,二龙往来游戏,池盐漂没俱空。上闻之,督丞相廉问,执政亦问公。公对曰:“山虎泽龙,理之常也,霖雨水涨,龙见于池,亦无足怪也。”执政以公言奏上,上意亦回。
秩满,省亲,家居济宁。府君之丧,哀毁逾制。天大寒,跣行雪中,凡三日不食,朝暮攀号,形容骨立,慈乌翔集其舍。有司上其事于朝,乃更其乡曰应感里;曰慈乌为瑞。都事中书,命巡河道,始于潞河,历济源、吕梁,南至于江淮,上下二千余里,凡雍遏水利,公私不便者,悉除之。
其守福清,首以劝农兴学为务。闽故多儒,风俗淳厚,公又能以礼义为政,讼简狱清,期年而化成。代还,父老攀辕涕泣,不忍别。
改守朔州,值岁大旱,人民流离,饿殍盈野,州旧有屯田,积粟二千五百石,公力请于朝,乞以贷民,丰岁约还,朝廷从之,全活无算。又境内蓬生遍地,民采食其实。公赋《蓬子诗》,人皆传颂之。既而盗起,劫掠居民,应捕者力寡,不能御。公闻之,集壮丁竟捣贼巢,获其渠五人,杖死于市,党羽悉平。朔之风土,俗庞人悍,罔知政教,作《宣化箴》,以达朝廷遴选守令、抚字尔民之意。岁满,民刻石以表去思。
其佐郡河间,监郡黑的儿无道,民厌苦之。时刑部谢公(让)鞠中山知府(曲沃)靳荣残(谳)狱,初教化,尚书以罪逮狱,病死。其子黑斯讼荣,厚贿黑的儿,欲委罪焉。公辨析以理,卒白其事,荣得免于祸。凡黑的儿以私灭公者,皆格之,不得肆,郁郁矢志,竟死于官。郡学圯坏,勉富民增修,轮奂一新。
未几,引年求退,朝廷嘉之,进秩三品,拜翰林学士,仍赐金织文幣二疋。时涣为天官侍郎,迎养京师第。每遇元旦、生日,上赐金幣内醖。便藩在廷公卿大夫上寿车马骈集,公与夫人福禄寿考,从容燕乐,阅听歌舞,即席赋诗,见者莫不羡其晚节之荣也。
一日,抚然谓涣曰:“吾年迈矣,而先茔墓道之碑未立,其俱还,毕斯事。”涣即解官,侍公东归。既竣事,买田以供祭祀,别置义田,给族人之贫者。会颍亳盗起,避地济宁,转寓临清。未几,淮南建行省,起涣为左右侍郎,中以亲老辞,公作诗勉行。太师左丞相脱脱承诏讨徐寇,公上《太平金镜录》,建白七事。时夫人日念涣之行,至丧其明,遂遘疾卒。涣闻讣归。公语之曰:“汝母以汝官淮南哭死,吾闻儿孙哭汝母,心如刀刺,吾病且哭,亦死矣,汝幸脱归,吾死且瞑目。”翌日,命纸赋诗二章以遗涣,奄然而逝。生平所著文有《玉溪》《东华山樵》文集若干卷藏于家。配时氏,有妇德,知书,累封汝南郡夫人,先公一月卒。子男五人:长涣字亨伯,由监胄释褐出身,以文学治才敦历台省,自中书参议拜中台治书侍御史;次渐,文林郎,丰润署丞;渊,打捕总管府经历;泽,国子监奏(事);浚,曲阜林庙管勾。女二,长适严景渊,次适吉僧。孙男四,孙女九。呜呼,公自幼读书,见识深远,以儁造游于上庠,以能声飏于缙绅,其长才雅望,宜有大厥施,于一椽中书,两为文翰林,一典符玺,三绾郡符,何不获一日居政府,尽试所蕴于朝廷之上,豈天将啬于其前而后使丰于其后者欤!昔人有言:留有余,不尽之爵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夫余者,造物之所生,数本于天,度非积其有余,豈能置闰以成岁功哉!汝南郡公位不满德,沛其有余,钟美于治书,继事以往,是可浚其渊委,以遗方来,又可量乎?
曩玄在胄闱,涣为六馆生,有诗文之雅,知公甚习。兹祗奉明诏,诔公之行,求之职分,揆之友谊,皆不可辞,铭曰:
维此袁氏,始家赣榆;既迁于费,又徙奉符;积德行仁,再世一心;播耰(you)百年,有获斯令;显光汝南,袁氏元宗;服膺儒术,圣训是从;时值休明,来游神京;口诵五经,茹美扬英;掌牍天官,进赞训谟;刚明正大,靡侫靡谀;文科肇兴,奏赋承明;御音载嘉,赐进士名;孟母封赠,公尸其功;大儒许公,跻祀辟雍;山虎泽龙,自作恫症;山高日升,洞瞩神奸;罴熊凭式,劝学兴农;云朔之野,岁值险凶;请贷储粟,济民之饥;作箴宣化,刻石去思;引年东归,言还故闾;风景徐徐,佩玉琼琚;寿妻令子,前后肃雍;和气粹钟,万福攸同;袁氏世美,治书其承;位列法从,司邦直绳;孰丰其川,不浚其源?孰畅其枝,不培其根?明诏赐诔,贲尔云仍;太史作诗,美不过绳;相其胤祉,永绥宠光;陟彼东华,绎此铭章。
明隆庆《丰县志·人物》袁遵道传记
明代隆庆版《丰县志·选举》袁涣条
袁氏神道碑铭石印本局部
袁氏神道碑铭抄本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