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04日

富民强村 产业振兴 顺河镇张口村的“逆袭”之路

阅读数:334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 刘亚翔 马强)人有“逆袭”,村庄也有。顺河镇张口村地处苏鲁交界处,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一改往日面貌,一个崭新的秀美乡村呈现在人们眼前。

张口村位于苏鲁交界,不远处便是苏鲁边河。过去这里最让张口村村民头疼的是,边河以北还有130亩属于张口村的贫瘠土地,“不绕远路就得划船去耕地,更难受的是土地过于贫瘠,庄稼几乎年年绝收,得不偿失。”种种不利因素,让这地块到了撂荒的境地,“倒逼”着村班子穷则思变,另辟蹊径。

“广泛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把这130亩地‘跨省’流转给山东鱼台县王庙镇杜庄村,他们将这块旱田改成水田种植浅水藕,管理起来更为方便。”思路一打开,“包袱”就成了“双赢”。村支书张桂川告诉记者,从原来收不到任何庄稼,到现在可收取部分土地租金,“跨境土地流转”为土地找到出路,也给村里带来额外收入。

“乡村振兴,强村富民是关键。”作为传统大蒜产区的张口村,近年来,张口村两委通过仔细谋划调研,引导群众开展套种、间作,在种植大蒜的同时套种棉花、辣椒等经济作物,提高土地产出。在大家称之为“两白一红”的模式下,不少村民实践后反映,单辣椒一项,亩产就可达上万斤。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张口村套种作物总面积已达到1100余亩,通过拓展“订单+上门收购”多渠道稳定增收。“如果要算经济账,村民‘两白一红’套种增收效果十分凸显。”算经济账之余,张桂川还指出另外一种隐形效益:大蒜杀菌助力防虫害,棉花可修复土壤,开辟了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形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生共进的局面。

离开田间地头,记者又来到了村里的养鸭基地。养殖肉鸭虽赚钱,但若是粪污处理不当,极容易对周围生态和人居环境造成污染。而张口村的这个肉鸭养殖场,采用环保新型养殖方式,鸭子被“赶上架”,从水鸭变成了旱鸭,鸭子不和粪便接触,还“享受着”低能耗循环水降温技术。其羽毛干净整洁,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鸭舍空气无异味。

“其实我们现在站的环保鸭场,几年前还是个废旧窑厂,考虑到产业升级,我们利用土地复垦政策将地承包给佳合鸭业,目前年产肉鸭一百万只。”张桂川说。破解污染难题是其一,集约化“环保”养殖还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增收效益。

养殖户杨于玲告诉记者,以前外出打工挣钱,收入不稳定还顾不了家,如今“年入10万还能照顾老少”。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企业农户互利发展,既提高了收益,也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记者手札】

除了富民强村、产业振兴之外,张口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也颇有成效。4500米“户户通”道路通村到户,360盏路灯照亮家门口,公厕、户厕改造到位,村民休闲广场正要落成,街巷村居干净整齐,阡陌交通平整美观,文明乡风蔚然成风……说到家乡的美丽蝶变,每位村民都能娓娓道来。

如今的张口村,产业兴旺、宜居宜业。正如村支书张桂川所说,“外因从来不是问题的根本,内因才是。”在干群共同努力下,种下勤劳智慧的种子,才收获了甘甜幸福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