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16日

课堂之外的语文

阅读数:731  

□丰县实验小学第一分校 谷小莎

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和工具,文学是情感的寄托和表达。通过阅读和写作,在给予孩子系统广博的跨学科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学会了语言工具的运用,一边有效阅读积累,一边恰当写作表达。提升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一体两冀、不可或缺。也就是说,真正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考试,而是着眼于人整体语文素质的提升,但其实归根到底,最重要的是两项技能——阅读和写作,而这两样的积累与提升,往往体现在课堂之外。《新教育》中提出,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要让学生多读多写,读感兴趣的,写愿意写的。

一、阅读,至关重要

新教育认为: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阅读,首先需要量的积累。孩子没有基础阅读量的支撑,所谓阅读技巧、速度、能力、效率等,都是空谈,更别谈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了。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

为了让孩子们好读书,读好书,我在班级里成立了读书角。有位家长更是大力支持,直接买了45本新书,放到班级图书角,受这位家长的感染,孩子们都积极踊跃的从家里带来了图书,有的3本,有的7本,有的16本……每位孩子都至少从家里带来了一本书,经过老师的筛选,放在图书角中,供全班同学借阅,最后全班学生共带来了200本左右的书籍。有很多书是我没有看过的,偶尔借书记录本上也会出现我的名字,我想,此举也是打开了一个我和孩子沟通交流的窗口,让我更了解孩子的阅读方向和动态。

我在图书角设置了借阅登记表,每月一评,评出读书小达人,赠予读书卡;每月一推荐,在借阅的书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那本,向全班同学分享,发给推荐的同学表扬信,争做推荐小达人,从而调动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一学期下来,所有的孩子都借了至少2本书进行阅读,此举增加了孩子的阅读量,从而培养了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

班级图书角大大拓宽了孩子们的阅读面,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孩子们的日记中也是可以体现的。三年级上学期,在读到《女生日记》和《男生日记》时,我说:“大家就写一篇图文并茂的快乐日记吧!”因为形式新颖,孩子们的兴趣极高,纷纷写起了自己那天的最值得记录的事情。张正同学《秋天的色彩》就很打动人心,他写道:“秋天到了,天气逐渐变凉,我们迷恋着秋色,像归林的小鸟,奔向那丰富的田野。田野里高粱火红一片;柿子好像一个个橙红灯笼,把树压弯了腰;那高挂枝头红通通的苹果,那金黄的梨子,让人一看就流口水。在一望无垠的稻田里,农民伯伯正在收割稻子,那黄澄澄的稻穗粒粒饱满,迎着秋风笑弯了腰,你听,打稻机声,大人们的谈笑声,汇成了一片,组成了一首丰收交响曲,悦耳动听。”不仅日记内容丰富,连插画也相得益彰,通过此次日记,他把当时美好的画面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为今后写作积累了素材,为普通的日子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回忆。

阅读能致远,书香能修身,书籍已成为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已成为学生们最惬意的享受。班级图书角始终为学生阅读提供基础保障,让浩瀚书海触手可及,为孩子写作打下基础。

二、写作,重体验感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所谓写作,就是让真挚的情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

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感,我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会到不同情境下的语文。飘雪时节,教学楼下腊梅花开,让我想起那首《卜算子·咏梅》,我便利用午读时间,带领孩子们吟诵“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窗外窸窣的落雪声,窗内朗朗的读书声,此时此景,何其浪漫。之后我还带领孩子自己尝试写关于雪的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去年金秋十月,我在班级内开展了一次“品菊”活动。在此期间,我引导学生从菊之美、菊之傲、菊之高洁、菊之价值,品味其傲对寒霜、怡然自处的高贵品质。基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连续细致的观察,我首先指导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初见雏菊时的外观,把自己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想到的详细记录下来,感受菊之美。在写之前,我告诉学生描写要有顺序,可以从远及近,从上到下,趁机渗透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课间,学生们便围在雏菊旁,仔细的观察着、轻抚着,嗅着清香,饶有兴致地讨论着。

过了一周,我让学生把此时的雏菊与初见时做对比,学生发现几乎没什么变化。半个月过去了,只是叶子有些微微的收缩,花瓣竟未曾凋零。接着我吟诵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带领学生在诗句中感受到菊之傲,随即引导学生搜集菊花的诗句,感受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歌颂,以菊寓人,品味菊之高洁。

有了观察的基础,下笔就有了内容,接下来我便开始让学生围绕“雏菊”写一篇习作。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而新鲜的材料,还创造性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此次习作,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兴趣、一种乐趣。学生把这份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在讲台上又将这份观察所得读出来,分享给全班同学,从看到写,这份体验感是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

有的学生写到,雏菊不仅可以赏,还可以尝,可以泡茶、入药。我从中萌发出一个想法——开一场品菊论诗会。课间,我和学生一起摘下雏菊的花朵,放在阳光下进行晒干。晒菊花茶的过程是漫长的,自然也是我不肯放过的,这又是一次连续细致观察的机会。

在此期间,我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把之前搜集到的古诗排练成节目,指导孩子可以在服装、动作、神态、诵读方式上进行细化,也可以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就这样,几乎每节课间休息的时候都能看到同学们进行练习的身影。在期待中过去了一周,终于在周五的晨会课上开始进行了展示。有的小组进行了配乐,有的小组甚至穿了汉服,有的小组不仅有集体诵读,还有个人表演。不论呈现的结果如何,都值得肯定,因为这是学生们第一次进行相互配合、团结协助的集体活动,每位同学都能站到讲台前,进行展示,又是一次锻炼胆量的好机会。在这期间,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在这么一个诗情画意的早晨,把煮好的菊花茶与同学们共饮,带领学生亲身体味菊之价值,开展这么一场“品菊论诗会”,是多么的幸福。

小小的雏菊,小小的浪漫,传递秋天的信息,陪伴学生度过教室里的秋,如今又一同傲对冬日之寒霜。从菊花装饰点缀教室,到写观察日记赞菊,后又晒菊花茶,品茶论诗,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语文是活生生的,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生更应从“品菊”活动中,投入到教室外的秋。从自然的怀抱,到文字的世界,探寻秋日的美妙,感知语文的美好。

新教育重读书,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读书应该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写作是语文的综合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文基础的扎实。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只是局限于书本,应充分地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将课文拓展到课外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视野,生活实践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无处不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将努力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课外生活,让课外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使语文与生活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