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04日
云起赫连城
阅读数:99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陕北黄土高原交界地带,有一座统万城。它原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拥有1600多年历史。千年风雨沧桑,却雄姿犹在。因城墙为白色,故称“白城子”。又因系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所建,也称“赫连城”。
“离笛作边声,怜君万里行。雪埋光禄塞,云起赫连城……”清代邵岷的《送友出塞》,道出了边塞之远、雪中苦寒,却也隐约显露出统万城的雄伟气势。
从靖边县城开车去统万城,走的是毛乌素沙漠中修建的一条路,两边长着参差不齐的灌木,偶有沙地裸露,风起,细沙微风,倒也惬意。平坦处,目光没有遮挡,也有“天似穹庐”之感。
视野里出现一排排、一片片的绿,竟是一棵棵大柳树。说它们大,是因为很多树干几个人抱不过来。形体庞大的树木,汲取沙漠中的养分,以不同姿态活出了生命的奇迹。这一排排柳树,俨然前后呼应的将士,守疆护土,站成了一道道钢铁屏障。
茫茫沙漠之间,一座高大雄伟的城墙遗址忽入眼帘。蓝天下,白色的城墙更显耀眼。城墙上,建筑尽毁,唯有西南隅墩为角楼基座。《晋书》有篇《统万城铭》写道:“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凋雕兽,节镂龙螭……”从中不难看出,统万城建造技艺的高超。据考证,当时采用的是“蒸土筑墙”法。统万城夯土是用砂、黏土、石灰加水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石灰遇水发生化学反应,呈现雾气腾腾之状,使本为淤泥的墙体愈发坚硬,其坚“可砺刀斧”。据称,城墙筑成后,还要用铁锥刺土法检验其硬度,以此警示人们保证工程质量,统万城也据此坚固无比。
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兵强马壮、城池坚固。赫连勃勃也自豪地说:“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据史料记载,赫连勃勃将新城命名为“统万城”,寓意“一统天下,君临万邦”。公元420年,他又亲自将统万城内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命名为招魏、服凉、朝宋、平朔。如今,当年的雕梁画栋已不复存在,站在遗址旁,还能从断壁残垣中看出城址的基本格局,部分城垣、城门、马面及角楼遗存,仍清晰可辨。
行走统万城遗址,三道门已沉在低处,站在城墙之上,城中之城尽收眼底。原来是一座瓮城。即便敌军攻破三道门,一旦进入瓮城,守军即可瓮中捉鳖,足见设计之妙。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死于统万城。其子赫连昌继位,仍都统万。公元427年,曾经防御牢固的统万城被北魏攻下,匈奴由此走向衰败。公元994年,北宋朝廷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作为匈奴最后的辉煌,渐渐淹没在毛乌素的滚滚黄沙中。
清道光年间,榆林太守徐松遣当时怀远知县何炳勋亲自勘察,方确认白城子即为大夏统万城。沉寂数百年后,这座古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历史长河中,统万城不乏名家吟咏。宋代晁说之作诗:“莫问西临统万城,书签月色落南荣。”明代戴记慨叹:“无定河边觱篥鸣,夜深灯火赫连城。八千里外江南客,边塞悠悠度月明。”清代徐之福则说:“统万城含沙月白,赫连台压海风秋……”
无论是独在边关的羁旅心情,还是思念故乡的愁思之怀,统万城,都在诗人笔下留下了千古韵脚。大夏是十六国中最晚诞生的国家。其都城统万城不仅是匈奴最后的都城,还是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族群交流与多元文化汇聚融合的“熔炉”之城。有学者研究发现,繁荣时期的统万城四通八达,成为鄂尔多斯沙漠南缘丝绸之路支线的枢纽,推动了丝路文明交融和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