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0日
师生共写随笔,留住生活美好
阅读数:128
□丰县人民路小学 王金娟
细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书,我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尤其是十大行动中的营造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写随笔带给我很多启示,也一直是我孜孜坚持的事情。
“书香满园关不住,几缕墨香顺风来。”伴着新教育实验的春风,我和学生开始了“师生共写随笔”的新征程。朱永新教授说,随笔要想写得精彩,必须活得精彩,于是我教学生学会生活与做人。没有现成的模式,我们自己坚韧去探索;没有经典的理论,我们自己用行动去创造;没有宽广的舞台,我们自己用心灵去拓展。
师生共写随笔,需要的不是超人的智慧,而是坚强的毅力。正是这种毅力,才是一个人最需要的品质。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这将会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刚开始,学生写随笔很犯难,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我就告诉学生,教学随笔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无所不包,选材也可以很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形式长短不论,记人、记事、议论、抒情均可。我一直给学生强调,写随笔首先要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但必须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这样写出来的随笔自有它的生命力存在。有了开始,有了内容可写,我和孩子们一直坚持着,每个学生都有好几本作品。
坚持写随笔,让我们人人都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都有了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生活中到处都是美,我们如何去学会捕捉呢?这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心灵感悟的问题。一篇好的随笔,首先就在于它的取材,然后才是如何去写的问题。所以,在每次的随笔批阅中,我总对那些能从生活中捕捉到精美瞬间的同学,对能从平凡的小事中有自己独特感悟的同学大加赞赏,然后不管他们的文章写得如何,我都对他们进行辅导,鼓励他们继续写下去。
因为写随笔,让我和学生成长为了一个个感情丰富与细腻的人,一个非常会生活、会做人的人。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如何去处理,我们如何去对待,这些都是做人的学问与艺术。我经常借学生随笔中的一些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如何做一个有感情的人,以及如何做一个好人。并且告诉他们享受生活,感悟人生。用自己的笔来书写自己的人生,来记载班级与同学们的生活。
我们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当学生之间闹了矛盾,他们会到我的办公室互相“指责”对方,“指责”的过程应该是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绝佳机会,下一步就是自觉写一份“说明”,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篇随笔就诞生了,而且是饱含真情实感的随笔。我发现言辞过于激烈处,会默默帮其“偷梁换柱”,换一个更文明、更贴切的词句,再让学生去读一读,有时学生读着读着就笑了,有时读着读着就满面通红,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事情重大,我和全班同学都会作为旁观者各写一篇随笔,挑选优秀随笔,一般为充满正能量的随笔,在班里朗读,被朗读的同学会认为是一次嘉奖。写随笔的热情更是高涨。
师生共写随笔,让我们爱上了读书。平时,我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们构建了读书三级网络,即学校阅读中心——校阅览室、班级书柜、家庭书橱。在学校里,我们每天抽出一节课集体阅读,班级内设立书柜,除学校配书外,学生自己也是书源的提供者。在学生间开展晨诵、暮省,课间阅读行动,保证我们随时随地都有书读。就这样,在读书中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迪了我们的智慧,让读书成了我们除教学与学习外必不可少的生活陪伴。读书提高了我们师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随笔中进行自我鼓励、自我批评,得到自觉自励、自我成长,使他们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同时,教师通过随笔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这样,既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育活动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师生共写随笔,更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个不善思考、不会说话、不会朗读等语文基本功较差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的。于是,我教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这些能力,多看别人的随笔,给别人提意见,多与同学探讨交流自己的想法,多读自己的随笔,有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在随笔的写作与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思考、交流、探讨、修改等,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好的锻炼。
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同行走在花开的路上,新教育“师生共写随笔”已经成为我们师生成长路上一抹绚丽多彩的风景。
当我和孩子们读到宗璞由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我和孩子们也展开了对人生的思索,我问:“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有一位女生说:“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另一位男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听着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探讨,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深表赞同的表情,我知道,是我带领他们努力践行新教育的理念,一起读写,让他们对人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更让我欣喜的是,读完这篇文章,我们班里的一位小男孩变化特别大。这个小男孩的右手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根手指都断了两节,写字时很费劲,写字速度特别慢,每次作业他都是最后一个完成,而且写得字很不美观。这对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也为此郁郁寡欢,整日闷闷不乐,也不止一次在日记中埋怨老天对自己太不公平,甚至有了自暴自弃的想法。在读完《丁香结》这篇文章后,我及时找他谈心,适时教育他,开导他,让他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他共同探讨海伦·凯勒勇敢面对生命残缺的感人故事。这个小男孩曾多次被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落泪。他在随笔中深情地写到:“老师,我这点身体上的残缺和海伦·凯勒的痛苦比起来,真的是九牛一毛,老天没给我一双完整的手,但起码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我能看得见时间万物,能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原来是幸运的,老师,谢谢您!也请您放心,我会勇敢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个勇敢乐观的人!”
小男孩随笔中的一段话,让我激动万分,更多的是幸福,因为我和孩子共读书,同探讨,我们从书中找到了榜样,汲取了力量,感受了幸福。我想,这大概就是新教育的力量吧,我也期待一个个鲜活的孩子都能在不断的读书活动中变得坚强、勇敢、自信、快乐、幸福!而做教师的我,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心中的幸福,也只有真正做过教师的人才能体味。我真的想向全世界宣告:和学生共读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尝到师生共读写带给我们的甜头之后,我开始凭借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更用心地引领学生读书、写作。借助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我和学生们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时候,一起阅读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员洪学智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战争的残酷和艰辛;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时,我们又翻开《红岩》《可爱的中国》,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新教育倡导“书香校园”,要孩子们“读好书,好读书”。西汉刘向也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并不仅仅要求学生读,当老师的更应该坚持读书,以书香浸润教育生活,更新教育理念。回首几年的工作历程,真的是读书医治了我的“愚”。
每一个与书香相伴的不眠之夜,记录了我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洒下的辛勤汗水。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感受到校园内有老师的一份挚爱,我将《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拿到家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日复一日,平平凡凡中漫语多少耕耘的艰辛,风风雨雨中享受读书的喜悦。
有一天,我发现办公桌上有一本书,书名是《工作与幸福》,这本书是哪儿来的呢?正在我疑惑时,我班的一个小女孩怯怯地走到我身旁,悄声说:“老师,这是我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时特意为你借的,我知道您这两天心情不好……”我的心瞬间被这温暖的话语融化了,多暖心的小女生呀!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翻阅着《工作与幸福》这本书,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和“幸福”,心中几天的惆怅、郁闷、倦怠,忽然间烟消云散。是这本书让我又进步了一点点,难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那位小女生一个小小的举动改变了我的心情和想法。
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可能还会经历种种磨砺,但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人说:园丁只有在万木争春、繁花似锦的季节里才能体会到劳作的价值和耕耘的意义。而我作为一名老师,因为有书香相伴,有一个个活的教科书与孩子相伴,每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
我也深深地知道,我是一位园丁,我是一名老师,我要坚持读书,读一本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会从中获得幸福,我的生命价值一定会在众皆仰慕中得到永恒!我的学生也会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生命也会因教育而精彩!
我的学生快小学毕业了,带着一种恋恋不舍的心情,翻看着他们的一篇篇随笔,我仿佛看到一行行蹒跚学步的脚印。突然,我心生一念,组织学生绘编一本自己的随笔集,给自己的小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留下美好的纪念,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个个兴奋不已,跃跃欲试!相信有了这份热情,这份期盼,我们会走得更远,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