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0日

相依守岁华

阅读数:69  

□耿艳菊

清朝文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过一段关于年龄和读书的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每读之,总会想起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再次把它们放在一起品读,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听雨,都是写的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感受体悟。也许是因为旧历年底,对光阴的感触尤为敏锐,读出的也是关于时间的迅疾和苍茫的,不过几个句子的跳跃间,一个人就从青春韶华走到了鬓已星星。长亭连短亭,一程又一程,几度夕阳红,经历人世的悲欢离合,在岁月里成长,也在生活里老去。

正是时光无情又情深。时光催白发,让人叹惋凝眉,但也留下很多感人温暖的故事让我们回味不已。时光更是深情依旧,年年催花发,花一开,浓密的芳香似乎就把所有的愁绪稀薄了。

早上看到有人发了一个照片,是一枝鹅黄蜡梅花开在青花瓷碗里,这是今冬里第一次看见梅花开,虽然是隔着屏幕,也十分惊艳我。纵使岁月已开始让我老去,“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美依旧向往,美好的事依旧能触动我,让我心底柔软明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不禁念起这首诗,问坐在餐桌吃饭的先生,还记不记得我们的读书时代,他来我就读的学校看我,其实他也在这里读过一年,我们就在这里认识的,第二年他转回到他家所在的那个城市就读了。那次,正赶上教学楼前那两株老梅树花开,我本不知他来看我,正无精打采地低着头走出楼道口,因为闻到一缕清幽的花香而好奇地抬头望,不但梅花开得绚烂,那朝思暮想的一张笑脸正笑盈盈望着我。枯寒的冬日,竟送了我双重的惊喜。这个场景,多年后,我常常想起,难以忘怀。

说起过年回老家的事,打算去曾读书的城市走一走,到读书的学校看看,拜访一下念念不忘的老梅树,这么多年了,也不知还在不在?

又想起宋代刘著在《鹧鸪天》词中写:“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一时间,惆怅的情绪萦绕着,挥之不去,展眼间我们都老去了。

读到一首先秦乐府:“岁已莫矣。而禾不获。忽忽兮若之何。岁已寒矣。而役不罢。惙惙兮如之何。”到了年末,田野里没有收成,又不能回家,该怎么办呢,多么烦闷忧伤啊。与古人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还有什么要忧伤的呢,好好活着,好好热爱我们的平凡日月。

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写过一首除夕题画诗,是题于他夫人晓莹所画之寒梅图上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云:“晴雪映朝霞,相依守岁华。莫言天地闭,春色已交加。”

人生本该就是这样乐观温暖地向前,能和家人平平淡淡地相依相守,有所期待,有所热爱,便是最美的岁月静好。

这时,一声婉转的鸟鸣从窗外飞来,惊醒了我的浮想翩翩。脑海里蹦出一句词:“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一个熟悉又家常的情景。”怪不得人说,鸟雀知春气。虽然还在冬天,但处处已经有春天的消息了,迎寒而绽的梅花,鸟雀的歌唱,还有最重要的是华年虽老去,还有一颗随四季的流转而热爱生活的不老心灵。